□莫开伟
据媒体披露,自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来,各商业银行积极行动,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助推总额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速落地。具体看,多地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项目获资金“及时雨”,消费重点领域得到了金融活水浇灌。同时,多省养老产业也得到了更多金融资源的倾斜,为提振消费市场与激活银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银行此举获得相关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我国金融支持结构性扩内需的又一项政策工具创新,与过去传统拉动内需的货币政策操作相比,该项工具在机制设计和导向层面呈现诸多创新点:一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工具撬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现资金“直达实体”。再贷款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方式,能够以较低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从而引导银行向服务消费、养老等特定领域精准发力,体现出“定向+结构”双重调控效能。二是聚焦特定领域消费支持,服务消费结构转型。此次再贷款重点支持的服务消费领域,普遍具有就业带动强、覆盖人群广等特点,既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也能有效弥补当前耐用消费和房地产类消费增速放缓带来的内需缺口。尤其,中国人民银行对服务要求的银行贷款给予100%“报销”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更容易激发银行参与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的积极性。同时,重点加大对服务性消费与养老消费的支持力度,可促使我国服务消费与养老消费在数量上获得极快增长,质量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促使我国消费与养老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从我国总体情况看,随着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和对美好生活向往,服务消费如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化娱乐、健康服务、教育培训、交通运输等在总消费中占比越来越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已从2013年的0.5万元增至2024年的1.3万元,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已从39.7%提升至47%;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服务消费支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3.4%,显示其作为消费增长引擎的潜力持续释放。
很明显,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非常契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现实的货币政策操作,更是提振内需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金融手段;且服务消费与养老领域是一块巨大的“商业蛋糕”,尤其我国养老产业更是一座巨大的“金藏”,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快速上升,将对我国消费拉动起到不可估量的效能。据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初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全年可增长至16.1万亿元,且这个数据未来还将处于大幅攀升区间;尤其是老年人从“养老”向“享老”转型的消费升级趋势,包括智慧健康、社区服务、康养旅游等新兴需求可能会迅速增长。
我国目前在服务消费与养老等产业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高端化、专业化供给不足,人口集聚与家庭化消费受限,城乡差距悬殊,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和不匹配,老年人数字技能不足且反诈能力弱……这需银行继续再加把力,投入更多信贷资金弥补短板。因此,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信贷触角及时向消费服务与养老领域延伸,无疑是迈向一片无垠商业蓝海的明智之举,将助推银行业务拓展、资产质量回升和效益提高。
银行机构应客观正确地看待服务消费与养老两个领域的贷款,两个领域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风险分散且难以量化等问题;若支持不当,易产生信用风险。显然,这两个产业领域的信贷并不是能躺着赚钱的,更不可能遍地都是“黄金”,其中还存在不少“坑”需要银行努力跳过。
银行在发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时应坚守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原则,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信贷业务拓展,一手抓信贷风险防范,避免“一硬一软、重业务监管轻风险防范”倾向,做到既确保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势头不减,又避免信贷风险滞后,努力促使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放得准、放得可靠,将两个领域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在开展贷款业务时,不能过分谨慎,消除保守倾向,解除怕担风险和瞻前顾后心理,积极拓展业务空间,寻找优质信贷项目和优质信贷客户,扩大信贷服务面,尽量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客户)“应放尽放”:一要大力解放思想与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放贷款,消除信贷思想障碍;二要大力开拓消费与养老产业新领域,扩大信贷服务范围,为服务消费和养老营造有利的信贷氛围;三要大力开发贷款新产品,提高贷款适配性,满足各种不同条件、不同需求的企业(客户)信贷融资需求;四要尽力用足政策和信贷总额,确保贷款投放到位,真正惠及服务消费与养老两个领域。
具体来说,其一,银行要进一步完善行业专项授信制度与差异化审慎管理机制,应针对养老、托育、家政等具有公益属性与政策引导特征的产业,建立独立的审查标准与信贷模型,既要关注传统的财务数据,也要将运营能力、政策保障、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实现更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其二,加强与政府及产业平台的协同共建,降低单体项目风险,各地应积极探索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银政企”合作机制,以便增强项目信用,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分散单一银行的信贷风险。其三,注重场景化产品设计与数字化风控手段结合。针对服务消费需求季节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银行可开发分期消费贷、服务预付金融工具等,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对消费行为、项目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模型,帮助银行及早识别风险信号,提升贷后管理质量。
银行要把贷款业务拓展与防范风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就会放得准、放得可靠,将对拉动我国服务消费增长以及发展银发经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也必将产生强大的金融撬动效应。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正规配资门户网站,股票配资网平台,配资门户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